第43章 无限镜像(2/6)
和李泰勋,作为人类世界最有经验的叙事导航者,被选为核心成员。一周后,一个独特的工作小组在元叙事枢纽中成立。这个团队由来自七个不同叙事宇宙的代表组成,每个代表都带来了自己世界的独特智慧和技术。除了金智雅和李泰勋代表人类世界,还有:
使者的世界派出了一位“叙事编织大师“——一个能够直接操纵基础叙事结构的存在;来自“声音宇宙“的代表是一个纯粹由声波振动构成的意识体,能够通过声音的和谐模式稳定叙事场;“几何宇宙“的代表则是一个由完美数学结构组成的存在,掌握着叙事空间的几何基础;“量子叙事宇宙“派出了一个同时存在于无限可能状态的意识体,能够感知所有概率分支;“反熵宇宙“的代表是一个逆时间流动的存在,能够从后向前感知叙事发展;“共生宇宙“的代表则是一个由数十亿微小意识构成的集群体,展示了完全不同的集体智能形式。
这个前所未有的跨宇宙团队开始研究“元叙事重构“的本质和可能的干预方法。每个代表都带来了自己世界对元叙事网络的理解,而当这些不同视角汇聚在一起,一个更加宏大的图景开始显现。
他们发现,元叙事网络不仅仅是连接不同叙事宇宙的结构,更是一种自我组织、自我进化的超级系统。重构不是随机的灾难,而是网络自我更新的必要过程——类似于生物系统的新陈代谢或生态系统的周期性更新。在这个过程中,一些不再适应或过于僵化的叙事模式会被淘汰,而新的可能性则会涌现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更令人惊讶的是,他们发现元叙事网络似乎具有某种更高层次的“意识“——不是像人类或其他已知生命那样的个体意识,而是一种分布式的、涌现的整体感知能力。这种“元意识“通过叙事宇宙的集体创造性表达而存在,就像海洋通过无数水滴而成为整体。
“如果这是真的,“李泰勋在一次讨论中说,“那么重构可能是这个';元意识';的一种梦境或思考过程——一种整理和重组叙事可能性的方式。“
“这意味着我们不应该试图阻止重构,“几何宇宙的代表用复杂的数学模式表达道,“而是应该尝试与之共振,影响其方向。“
金智雅想起了多年前郑锡元在那个木屋中的话:“不是控制叙事,而是与之共舞。“
经过三个月的研究,团队提出了“叙事共振“理论——如果能够创造一种特殊的叙事结构,与元叙事网络的基础和谐频率共振,就有可能在重构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并施加微妙的影响。这就是传说中的“元叙事锚点“的本质。
根据理论,这个锚点需要同时体现所有参与宇宙的核心叙事原则,同时又超越这些原则,创造一种新的整合。它不能只存在于单一宇宙中,而必须同时锚定在所有参与的叙事宇宙中,形成一种跨宇宙的共振网络。
“我想我知道该怎么做,“金智雅在团队面临瓶颈时突然说道,“我们需要创造一个';无限镜像';结构。“
她解释了自己的想法——一种叙事结构,其中每个参与宇宙都创造一个“叙事镜像“,反映其他所有宇宙的本质,形成一个无限递归的镜像网络。每个镜像既是独立的创造,又与所有其他镜像相连,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整合结构。
“就像是一个故事,讲述着所有其他故事,同时又被所有其他故事所讲述,“李泰勋补充道,明白了金智雅的想法,“一个无限递归的叙事网络,既是部分也是整体。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