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0章 交织之光(1/4)
《梦幻泡影》首演后的清晨,首尔笼罩在一种前所未有的氛围中。行人们似乎更加觉知,彼此交换的眼神中带着某种共同的秘密;城市的节奏微妙变化,仿佛遵循着一种更深层的和谐;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活力,如同整个世界被重新唤醒。金智雅站在阳台上,感受着这种变化,她知道《梦幻泡影》引发的不仅是艺术上的轰动,更是一种集体意识的觉醒。手机不断震动——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争相报道这一“改变体验艺术定义“的作品,观众们在社交网络上分享着难以言喻的体验,学者们已经开始撰写分析文章,探讨其对叙事理论的革命性影响。
李泰勋从身后轻轻拥抱她:“我们创造了一个开始,而不是一个结局。“
“或者说,我们让循环变成了螺旋,“金智雅转身面对他,“向上延展,而不是简单重复。“
一周后,他们收到了来自全球七大电影节的联合邀请函——这是前所未有的荣誉,《梦幻泡影》将同时作为特别展映在这些顶级电影节亮相。更令人惊讶的是,科技巨头和艺术机构纷纷提出合作,希望将这种“元叙事体验“推广到全球范围。
然而,在这一切喧嚣之外,金智雅和李泰勋注意到了更加微妙的变化。首先是梦境——他们开始共享相似的梦,梦中看到无数个版本的自己在不同的世界线上生活;其次是“巧合“的增加——想到的人会立刻出现,需要的物品会适时送达,甚至连天气都仿佛配合他们的情绪变化。
最引人注目的是,那些参与过《梦幻泡影》首演的观众报告了类似的经历——增强的直觉,与他人的共感能力,以及对“叙事线索“的敏感。有人能预感即将发生的事件,有人在陌生人中认出“命中注定“的连接,还有人发现自己能够通过有意识的选择“编辑“自己的生活轨迹。
“这不只是心理暗示,“研究院智雅(韩素熙)分析着收集的数据说,“《梦幻泡影》似乎真的触发了某种集体意识的同步,打开了人们对更广阔可能性的感知。“
正当他们尝试理解这些变化时,李泰勋接到一通神秘电话,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——未来的自己/郑锡元:“第144次循环已经完成了转变,但这只是开始。现在,你们需要去寻找其他的';故事锚点';。“
按照指示,金智雅和李泰勋前往世界各地,寻找那些特殊的“叙事节点“——某些故事与现实交织特别紧密的地方。他们在希腊德尔斐找到了一处古老神庙的遗址,那里的石碑上刻着与《暗涌》手稿中相似的符号;在印度瓦拉纳西的河岸上,遇见一位盲眼诗人,他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《梦幻泡影》中的对白;在埃及金字塔内部的秘密通道中,发现壁画描绘着跨越时空的叙事循环...
每到一处,他们都能感受到那种熟悉的“叙事场“能量,仿佛世界各地都散布着《暗涌》的碎片,等待被重新连接。更令人惊讶的是,在这些地方,他们总能遇到对《梦幻泡影》有着近乎本能共鸣的当地人,尽管这些人从未听说过这部作品。
与此同时,首尔的资料馆中,那个由胶片构成的球体发生了新的变化——它不再只是一个封闭的微型宇宙,而是开始像一颗种子般“生长“,向外延伸出无数细小的能量线,连接到城市的各个角落。韩素熙的监测设备显示,这些能量线正在与人们的创造活动共振:艺术家创作时,科学家灵光乍现时,甚至普通人讲述日常故事时,都会引发能量线的波动。
随着全球巡回的深入,金智雅和李泰勋逐渐理解了《暗涌》的更宏大图景——它不仅是一个单一的故事循环,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