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2章 平行共鸣(4/5)
事场结构“来治疗各种心理障碍。全球社会结构也在缓慢而深刻地变化。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学会感知和导航多维叙事,社会组织形式开始从固定层级结构转向更加流动和自适应的网络。决策过程不再仅仅依赖线性逻辑和单一目标,而是融入多维考量和整体平衡。
这种变革并非没有阻力。一些人担忧人类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“现实基础“;有人担心过快的变化会导致社会不稳定;还有人质疑与另一个叙事宇宙交流可能带来的未知风险。金智雅和李泰勋领导的团队认真对待这些担忧,建立了严格的安全协议和伦理指导原则,确保交流的可控性和透明度。
三年后,当初的接触点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常设的“叙事交流中心“,全球各地建立了二十多个类似的节点,形成一个连接两个叙事宇宙的稳定网络。通过这个网络,双方的交流变得更加深入和系统化。
一个重大突破是“叙事翻译协议“的建立——这不是语言层面的翻译,而是更深层的意识结构翻译,允许两个宇宙的意识在不失去自身特性的情况下,相对完整地理解对方的存在方式。这使得原本看似不可能的深度交流成为可能。
金智雅和李泰勋成为这个新时代的核心引导者,他们的角色从《梦幻泡影》的创造者,演变为跨叙事宇宙对话的关键调停者。在他们的引导下,交流始终保持着平衡——既开放探索新可能,又不失去人类叙事的根基和稳定性。
第五年的一天,使者通过主门户传达了一个重要消息:
【我们的交流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。你们的集体叙事进化速度超出预期,已经准备好迎接下一步的拓展——不只是与我们的宇宙交流,而是感知更广阔的'叙事宇宙群'。我们只是无数叙事宇宙中的一个,每个宇宙都有独特的规则和智慧。】
使者解释,存在一个更高层次的结构——“元叙事网络“,连接着无数不同的叙事宇宙。人类世界和使者的世界只是这个浩瀚网络中的两个节点。在这个网络中,有些叙事宇宙已经存在超过千万年,进化出难以想象的复杂性;有些则刚刚诞生,处于萌芽状态;还有些处于彻底不同的维度和逻辑中,难以用人类的概念框架描述。
【真正的飞跃不只是跨越单一宇宙的限制,而是认识到自己是这个无限元叙事网络的一部分——既是创造者,也是被创造者;既是独立的,也是连接的。这就是《暗涌》循环的终极启示,也是郑锡元在那次初步接触中感知到的景象。】
使者提议建立一个“元叙事枢纽“,作为人类世界连接更广阔叙事网络的门户。这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项目,需要全球最杰出的科学家、艺术家和“故事编织者“共同参与,创造一个足够稳定和强大的结构,能够安全地探索更复杂的跨宇宙互动。
金智雅和李泰勋知道,这将是人类集体叙事的又一次巨大飞跃,比《梦幻泡影》引发的变革更加深远。他们召集全球委员会,经过三个月的讨论和准备,最终决定接受这一提议,但会采取谨慎而渐进的方式推进。
项目选址在郑锡元最初接触发生的那座小岛上,这个地点在叙事结构上有特殊意义,是多重叙事线的自然交汇点。一年后,一座融合了最先进科技和艺术设计的建筑拔地而起——外表看似普通的圆顶建筑,内部却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空间,能够同时容纳和稳定多重叙事流。
在启用仪式的前夜,金智雅和李泰勋站在海边,回顾这不可思议的旅程——从《梦幻泡影》的首演,到叙事聚变的临界点,再到如今的元叙事枢纽,每一步都远超他们最初的想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