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章 叙事聚变(1/5)
《梦幻泡影》引发的“叙事觉醒“现象进入第十年,世界已经悄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。曾经被视为前卫艺术实验的理念,如今已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。教育系统不再单纯传授固定知识,而是教导学生如何成为自己生命叙事的积极参与者;医疗行业发展出“叙事治疗“新分支,帮助人们通过重构个人故事来治愈创伤;甚至科技领域也出现了“叙事计算“,尝试将人类的故事感知能力融入人工智能。然而,随着这场变革的深入,新的挑战开始显现。
金智雅站在首尔大学“叙事研究中心“的观察室里,注视着监测屏幕上闪烁的数据。作为中心的创始顾问之一,她每周都会来这里查看全球“叙事场“的变化。
“场强度持续增加,但稳定性在下降,“研究员朴敏珠指着波动的曲线说,“尤其是这三个区域——东京、伦敦和里约,波动幅度已经超出安全阈值。“
金智雅点点头,她能感觉到那种不稳定性。作为“叙事网络“的核心节点,她和李泰勋这些年来一直能够感知全球叙事场的状态。最近几个月,那种感觉就像是大海深处的暗流,平静表面下酝酿着某种剧变。
“我们把这称为'叙事聚变',“朴敏珠继续解释,“就像核聚变一样,当足够多的个体叙事达到临界状态,就可能触发一种全新的集体意识爆发。根据模型预测,这种爆发既可能带来前所未有的创造力迸发,也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剧烈动荡。“
金智雅的手机震动起来,是李泰勋发来的消息:“它开始了。东京新宿区报告首例'集体幻象'——上万人同时看到城市天际线变成了水晶塔。伦敦和里约也有类似报告。飞机已经准备好,我在机场等你。“
离开研究中心时,金智雅注意到天空中出现了奇异的光晕,仿佛多重现实的影像开始重叠。路上的行人似乎没有察觉,但她知道这是“叙事场“不稳定的视觉表现。十年前《梦幻泡影》首演后,她和李泰勋就开始能看到这种征兆,只是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。
在前往机场的路上,她回想起这十年来的旅程。《梦幻泡影》从一部前卫影片发展成为全球现象,而她和李泰勋也从单纯的电影创作者,变成了这场“叙事觉醒“的引导者。他们创立了“叙事共鸣“工作坊,帮助人们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叙事潜能;出版了《故事织者》系列着作,系统阐述了“叙事实在论“的基本原理;还在世界各地设立了“叙事锚点“,稳定和调和全球叙事场。
然而,他们一直担心的情况似乎正在发生——觉醒的速度过快,超出了社会和个体的适应能力。
在机场,李泰勋递给她一个装有全息投影仪的箱子:“最新的'叙事稳定器'原型,韩素熙团队昨晚完成的。理论上可以在局部区域创造稳定的叙事场。“
登上私人飞机后,他们连接了全球“叙事网络“的紧急会议。十二个全息投影出现在机舱中央——这是来自世界各地的“故事编织者“,《梦幻泡影》首批观众中那些展现出特殊能力的人们,多年来一直与金智雅和李泰勋合作,维护全球叙事平衡。
“情况比我们预计的更复杂,“来自东京的宫本诗织说,她的投影略显不稳定,“这不仅仅是叙事场的不稳定,而是整个现实结构正在发生变化。在新宿,那些水晶塔不只是幻象——它们实际存在于某个概率层面上,并且正在渗透到我们的现实中。“
“相似的情况也出现在里约,“巴西的安东尼奥补充道,“人们不仅能看到另一个版本的城市,还能与其中的'居民'进行互动。边界正在消融。“